6月3日至5日,第七届安徽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终审决赛在我校大学生活动中心展开。在这场我省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层次最高、顶级规模的盛会中,本校迎来了全省48所高校、160个展示项目、500多名参赛师生。我校选送的5个科技发明制作类项目和1个哲学社科类项目,与省内其他高校同台竞技,大获全胜:6件作品共斩获5个特等奖,1个一等奖,充分体现了我校青年学子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担当精神以及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科学情怀。
在紧张激烈的比赛过程中,小记们也深入现场了解了我校那些令人脑洞大开的学术科技作品,看看它们究竟“神”在哪里?
在作品展示现场,许多人被有着卡通龙虾外壳的神秘机器人吸引了目光,这件萌物是我校“筑梦者”团队的作品“水上智能巡航机器人”。队员褚林伟介绍说:“我们的机器人是集水质监测、垃圾清洁及溺水救援三大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水上巡航设备,由发动机和太阳能电池板共同提供动力,同时还携带有摄影设备、救援装置。”小记注意到机器人的救援装置由多组弹性夹并排组成,末端还安装着压力传感器来监测压紧力,进一步了解才知道是为了更好地贴合溺水者,避免造成二次伤害,考虑得真够体贴周到!来自机械工程学院的队长汤清淞耐心地给小记介绍着水上机器人的工作进程:“这个机器人会通过GPS沿S型路线自动巡航,在巡航过程中,通过双链条刮板机构将垃圾回收到垃圾回收箱中。同时水质监测部分会对不同深度的水的水质进行仔细的检测,如若不达标会抽取到试管中,带入实验室做二次检测。当机器人感应到生命体征时,会立即发出警报,工作人员可通过实时接收的影像来操纵设备实施救援。”
谈及作品背后的付出与努力,汤清淞笑了:“这件作品历时七个月,如今已是第三代成品了。报告、模型、程序、数据都是通过每个成员的明确分工而加班加点赶制出来的,我们虽然很辛苦,但付出终有收获,还是很值得。”
随着地下交通业的大规模发展,现有的地下轨道检测系统不足以满足人们对安全的需要。因此,急需一种能够实时、在线、准确监测轨道形变的系统。我校能源与安全学院“宇创团队”的参赛项目——地铁隧道围岩变形监测及工作状态预警系统,便是因此而生。
初到现场,“预警系统”的模型就让小记们叹为观止——体积好大啊!难得团队的四个小伙子还把模型做得那么精致。宇创团队负责人丁宇介绍到:“这就是地铁轨道变形监测的实时模拟轨道模型,采取全透明、无误差模拟的形式展示模型实时监测、定位追溯、警报联动、远程控制、数据分析、统计报表的智能一体化系统,同时采用了无线传输、实施精准警报等创新点。‘预警系统’能大大的提升地下轨道交通的安全性”。
看到由细致的铁轨和透明的围岩组合的地轨模型,小记们仿佛亲临了轨道监测现场,跟着地铁走了一遭。看到小记们赞许的目光,谈起了他们的团队:“从刚开始到现在我们一共有12个人,其中有一些人坚持不下去离开了团队。剩下我们几个日夜苦战,四处求访奔波,为作品付出的点滴都历历在目,如今也化成了难忘而美好的回忆。”
丁宇的话也让小记们油然而生敬意。祝贺他们的作品也斩获了本届挑战杯竞赛的特等奖哦!
作为一个以煤矿工业为特色的学校,以机械工程学院邓月飞同学为代表的团队设计出一款全自动智能液压煤矿钻机。“现在市面上的煤矿钻机主要是人工续杆,安全性低、效率低、耗费人力。都说‘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但在煤矿行业上可不行,我们要用最少的人完成最高效的工作。”邓月飞同学说。
淮南本地多煤矿,邓月飞和他的团队因地制宜,在研一下学期到相关企业调研,敏锐地发现了煤矿井下瓦斯治理方面能改进的地方,提出了中部续杆新思路,并设计出一种钻机新机构。让钻机具有续杆功能,排除老式钻机换杆时带来的安全风险隐患,更安全,同时也大幅度的提升了工作效率。该项科技发明共申请了国家专利8项,其中已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明进入实质审查1项。
谈及作品制作的过程时,参赛队员冒鹏飞说:“从作品前期的调研、对调研发现不足点的创新、模型的改进到最终确定模型,整一个完整的过程都需要大家的亲力亲为,熬夜也是家常便饭。作品制作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何涛、喻曹丰两位博士师兄的精心指导。邓海顺教授作为项目的指导老师,对项目作品和学长们的努力均表示了充分肯定。”
对于获特等奖的比赛结果,参赛队员表示有时竞赛过程要比竞赛结果丰富有趣地多呢!
来自土木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的大四学长郭超的作品是《公共建筑中央空调新风节能技术》,简单地说,就是如何让空调更节能。
初心不变,实践不停,是郭超的团队一路披荆斩棘走到现在的秘诀。郭超和记者说,在实际的生活中,普通的空调通常会出现供大于求或供不应求的情况,而我们这次想到的空调节能技术是能够准确的通过室内人员的数量实时匹配新风量,进而达到节能的目的。同时,我们在空调回风管内配置了二氧化碳净化器,保证了空气质量。
提及比赛期间遇到的困难,郭超学长说到:“整一个完整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就是时间紧张。之前的模型并没做好,从开始走到最后也挺不容易的。但是省评委们对我们的作品很感兴趣,于是我们又继续完善作品,开始做模型。总共花了四天时间完成了模型,每天早出晚归,加班加点地做,时间真的很赶,但是我们小组成员之间很和谐也很团结,所以一直走到现在。我们小组成员也是大三的学弟学妹为主,我们专业的老师对我们的帮助也很大,很感谢他们。”
“我希望有想法的学弟学妹们都能积极去参加此类比赛,想的再多不做一切都是徒劳。一个项目做下来,每个方面都能得到成长。”郭超学长说。
面对作品进入省赛并获得特等奖的结果,郭超表示:“我对结果并没有太多想法,我认为做任何事都应保持一种正在进行时的状态,踏踏实实地去做,这样无论结果是什么都不后悔。”
工科学校当然也不止只有科技类项目,来自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倪明宇便带来了哲学社科类项目《政府城市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良性互动的有益探索——基于“济南模式”与“淮南经验”实证研究》。
说到主题的来由及体会,倪明宇表示:“因为国家政策的关注和淮南市、济南市城管先进经验的重大作用以及各类中央权威媒体的肯定,所以确定了这个主题。济南模式是自上而下的组织化动员,通过政府鼓励和组织公众参与到城市管理的工作中来,而淮南经验则是自下而上的社会化动员,依靠的是群众的自发组织和活动,在政府的关注和鼓励下做大做强。共同之处在于借助和依靠人民的力量,管好城市为人民”。
而谈及之前参加的其它比赛经历及此次参加挑战杯的感悟,倪明宇坦言:“我以前所参加互联网+创意组主要是看策划案,而市场调查与研究主要是偏统计方向。虽然此次挑战杯也是以实证主义的研究办法来进行的,与市场调查与研究的作品有相似性,但总体和主题等方面更为宏观。相较于互联网+市场调查与研究比赛,参加挑战杯更有压力也更有成就感。”
刚步入挑战杯决赛现场,小记便在入口处注意到一个醒目的大物件—“计数识别式寄存取快递库”作品。该作品的团队负责人是来自我校机械工程学院15级的研究生丁恒,他边点开快递库上的视频播放器,边耐心地给小记解说到:“我们在第一代的基础上,利用高度空间和光电传感器计数原理,通过编程实现控制,实现了快递的自动寄件功能,这也是我们作品的一大创新点。”
原来早在第七届全国机器设计创新大赛,该团队的第一代作品《智能立体旋转快递存取库》就取得了省一等奖的好成绩。而相比第一代产品,第二代产品能够识别寄件的大小尺寸,装置上纵横交错,分为第一层、第二层,甚至更多,摆脱了高度上的限制,而且具有扫码支付功能,实现了自动化。这个三米长、两米宽、一点九米高的“大家伙”,从空白的探索,到设计纸上的三维模型,再到成品的问世,丁恒和他的团队付出了大量心血,“几乎每天都忙到一点多钟才能睡觉。”每一个精密部件的设计,各个部件的组合与焊接,都要靠手工完成,光控制柜的接线就花了两天的时间才完成。
为了作品的完成,非专业的丁恒及其团队还专门跑到合肥培训编程语言。经过一步步的探索,逻辑结果从无到有,从粗到精,功夫不负有心人,成品的功能总算达到预期的标准,并在此次大赛中摘得一等奖。
游走、观望、欣赏、惊叹于诸多创新项目设计中,除了我校那些令人脑洞大开的创新作品,外校大神们的作品也令小记们眼前一亮。
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由六个博士和一个硕士组成的团队的作品——新型秸秆连续水解转化利用装置,有效地解决了农业领域面临的秸秆问题以及现在资源匮乏的问题;来自安徽农业大学的“自动避障对靶施药机器人”利用超声波实现前进方向障碍物感知,以此来实现机器人自动行走和避障,让人忍不住为它的实用性点赞;来自合肥工业大学的“基于移动流媒体网络的矿井机车无人驾驶系统”利用百兆WLAN网络的快速性完成井下信息的采集并做到时时监控,大幅度的降低了运输事故率,减少经济成本的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
正如专家评委所说,今年的挑战杯参赛作品有许多技术上创新,更注重实用性,不少作品适于市场推广,甚至部分已经应用于商业生产中。历届“挑战杯”的举办,吸引了爱好发明创造的大学生积极投身科学技术创新创业活动,推出了一批服务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科学技术创新和创业成果。
如今,全国上下都在提倡创业创新。“挑战杯”是个极好的平台,给脑子灵活、想法新颖的同学提供了尽情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无挑战,不青春。你还等什么呢?来!挑战吧!你也一定能行!
(撰稿、核稿:校报编辑部 崔琴,学生记者 李毕颖、邵天玥、侯长浩、高瑛、高正霞、仲晚秋、吴静雯、华彤、陈天锋、 沈颖颖、马王 编辑、审稿:宣传部 夏雅凤、董淑平)
上一条:【视频新闻】第七届安徽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我校举行下一条:我校学子在2017年安徽省大学生羽毛球赛上获佳绩
2月10日,中国安徽理工大学第七次代表大会2023年年会暨八届五次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在舜耕会堂隆重召开。大会的主题是: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强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担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奋力开启“双一流”创建新征程。大会开幕上午8:30,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幕。校党委书记郭永存,党委...
11月12日上午,由校长袁亮院士牵头承担、我校与陕煤集团神木红柳林矿业有限公司等9家单位合作完成的《陕北矿区煤矿空气净化与职业健康基础研究及关键技术装备与示范》项目成果鉴定会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举行,线下会议分别在红柳林矿业公司联建楼调度会议室、学校舜耕苑二楼会议室举行。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发展部曹文君主任线上主持会议。袁亮汇报项目成果学校会场线上会议西安科技大学王双明院士担任专家组主任委员,中国矿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