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情况中复杂化的“沉默的螺旋”

来源:欧宝全站app    发布时间:2024-08-03 12:34:51

  网络舆情的基础是网民的社会心理,它包含网民的情绪、愿望、主张、评价、感受、态度等心理层面。在不同的舆论场我们大家常常见到网民激烈地争论,言辞尖锐、情绪游动,甚至相互侮辱和谩骂。网民的舆情表达是理性和非理性的混合体,在网络舆论情况传播过程中可以呈现出不同舆情主体的心理态势和演变过程。

  西方传播学体系中“沉默的螺旋”理论,为我们理解不同舆情主体的心理健康状态,研究网络舆论情况传播能够更好的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从“沉默的螺旋”的规律看,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对于一个有争议的议题,人们就会形成有关自己身边“意见气候”的认识,同时判断自己的意见是否属于“多数意见”。

  当人们感觉到自己的意见属于“多数”或处于“优势”的时候,便倾向于大胆地表达这种意见;当发觉自己的意见属于“少数”或处于“劣势”的时候,遇到公开发表的机会,可能会为避免孤立而保持沉默。越是保持沉默的人,越是感觉自己的观点不为人所接受,由此一来,他们越倾向于继续保持沉默。

  几经反复,便形成占“优势”地位的意见越来越强大,而持“劣势”意见的人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弱小,这样的循环形成了“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

  在传统媒体构成的舆论空间中,这种“沉默”的选择在个体与个体之间,会以信息孤岛的方式节奏比较缓慢地传播。网络发展和兴起后,“沉默的螺旋”变的更复杂了,“反沉默的螺旋”、“双螺旋”等新的假说开始出现。

  “反沉默的螺旋”是指由于互联网匿名性、开放性等特点,外界环境对受众的压力有限,受众倾向于利用互联网大胆地表达自我意见。

  “双螺旋”和“反螺旋”类似,指的是新媒体正在逐渐分化传统大众媒体的话语权,网络上已形成了足够话语权的个体大V以及社群,他们和传统媒体形成了“双螺旋”。

  实际上现如今网络上已形成了复杂的舆论局面,并不是简单的螺旋结构可以描述的了。如果想结合“沉默的螺旋”效应对网络上的针对某件事的舆情做出预测,需要搞清楚的是牵扯到这件事的群体有哪些,群体的大小和凝聚力怎样,对外攻击性如何,然后判断会呈现怎样的螺旋状态,更需要结合网民的情绪变化去建立研究模型,从而更好地洞察网络舆论情况的特性和衍变逻辑。